鞍师新闻
迎评促建·特色领航 | 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:文以化人,学以致用,育厚德、博学、高能语文良师
编者按:
以评促建强根基,特色领航展新篇。在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,即时比分,足球比分直播:即将迎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。这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检验,更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契机。为充分展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成果及办学特色,即日起,官微正式推出“迎评促建·特色领航”专栏,全面展现即时比分,足球比分直播:专业建设、思政教育、教师教育、产教融合、创新创业等改革举措及成效。我们将以“聚焦特色、彰显优势、凝聚共识”为主线,回顾鞍师的育人之路,讲述鞍师人协同攻坚的成长故事,共同见证鞍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实步伐和“争创一流”的奋进力量!
本期聚焦: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
汉语言文学(师范)专业是鞍山师范学院建校之初(1958年)设立的专业之一。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,2015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(语文)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,到目前为止已招收28届本科生,9届硕士研究生。现有在校生576人,其中本科生529人,研究生47人,专任教师30名,其中教授8人,副教授12人,讲师9人,博士17人;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,“兴辽英才”1人,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4人,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4人。
长期以来,专业依托学科教学(语文)专业学位领域、辽宁省通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、辽宁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育人平台,发挥文史学科优势,形成了“多为润德,文以化人”“内外衔接,协同育人”的人才培养特色,为基础教育和相关行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。
聚焦师德养成,擦亮师范底色
源于师、兴于师。长期以来,专业践行“博雅兼上、知行合一”的校训,始终将师德养成作为师范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,融入学校“大思政”格局;坚持言教身教并举、经师人师同求,用教育家精神着力培育师范生的“大美大爱”育人情怀。
立德树人,明德立师,发挥名师引领作用。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、最美教师、教学质量优秀奖、师德标兵等评选制度,激励教师修身养性,以德育德、以人格育人格,塑造教师之“大美”,与学生亦师亦友,以心育心、以爱育爱,传导教师之“大爱”,以“身正为范”的教师队伍影响“仁爱笃行”的师范学子,春风化雨、润养无形。
学院现为辽宁省学雷锋示范点、辽宁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地、鞍山市五四红旗团支部、青年文明号、鞍山市“最佳志愿服务组织”、鞍山教育系统先进党总支、鞍山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。“紫花地丁”推普团队获得教育部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,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4人,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,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4人。
聚焦实践育人,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
以教育研习为主线,见中有研、做中有研、学中有研,整合区域社会资源,协同提升师生实践素养。建立“一体化、双驱动、三课堂”的框架体系。“三习”一体化,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“双驱动”,“三课堂”联动,聚焦提高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。与29中学、35中学、胜利小学、东长甸小学建立语言文字推广实践基地,依托国学宣讲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年均授课630学时。
与鞍山市博物馆、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、鞍山市静轩书法学校签订协同育人基地,借助社会资源,建设合作平台,压实学生实践培养工作。在校内成立鞍山市朗诵艺术协会大学生学会,开设“静轩书法讲坛”全程陶炼师生朗诵、演讲、文字书写素养。
聚焦成长成才,实施以文化人
学院以深厚的文化底蕴、鲜明的成长成才焦点和坚实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广阔的舞台。践行“以文化人”的理念,通过研究、讲解、体验等方式,传承弘扬优传统文化秀,提升学科素养,厚植家国情怀。通过名师风范引领、志愿服务等方式,弘扬传承大国工匠精神、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,塑造学生职业精神,锤炼学生坚强意志和品格。坚持“四结合”多维润德,“以文化人”育厚德之才。发挥学院文史学科优势,专业建立多为润德模式,知识理解与思政元素结合,名家风范与立德树人结合,创业项目与学科竞赛结合,思政育人与思政育我,凸显立德树人,涵养博雅情怀、高雅情操、优雅气质。
聚焦研教融通,实现研以致教
坚持新文科理念开展学科建设,培育“育人之才”,强教强师。寻求研究同向,一以贯之。整合师资队伍,以研究方向统摄跨学科师资,组建可分可合的学科队伍,充分利用优势资源,化零为整,集中力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。建设学科平台,学有所依。突破壁垒,寻求研究共通点,建设平台,为必由之路。学院内部成立基于小学科的古籍所、汉语史研究中心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平台。以研究所、研究中心等为依托,明确研究方向,创造学术氛围。
凝聚内力,借助外力,创造学术交流条件,浓厚学术氛围。集中学科队伍力量,借助特聘教授、客座教授的力量,组织参加学术会议、举办学术讲座、定期开展人文学人论坛、人文职业论坛,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和保障。
5大项目被确立为“十四五”申硕学科建设项目,中国语言文学、历史学、汉语国际教育、新闻传播四个学科入围学校硕士点建设梯队;3名教师入选首批“鞍师英才”;语言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等9个团队获批学校首批高质量发展团队。
主持科研项目82项。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55项,横向课题3项。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33篇,其中《鲁迅研究月刊》《南开语言学刊》《光明日报》等核心期刊论文30篇;出版著作14部,其中百佳出版社8部;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项;7项资政建议被省人大和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采用。
获得辽宁省政府奖1项,辽宁省教学成果奖3项,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4人,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,辽宁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,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7项。4名教师担任省级学会副会长、理事,1名教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,3名教师担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。2名教师被评为鞍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。